锦州市全力实施重点人才集聚行动
发布时间:2023-07-03   来源:辽宁日报

  今年,锦州市相继出台了《实施“高校学子留锦来锦”专项行动 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推动锦州全面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和《聚八方英才 织锦绣未来 锦州市人才支撑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人才工作作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力抓手。坚持供给与需求并重、域内与域外并重、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高校与企业并重,全力实施重点人才集聚行动,构筑重点人才集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到2025年,力争新增各级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确保吸引集聚4.5万名高校毕业生留锦来锦创新创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政策聚才

  吸引高校学子留锦来锦

  今年,锦州市实施“高校学子留锦来锦”专项行动,发放普惠性生活补贴。为2023年以后毕业且在锦州市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博士、应届硕士和本科生,按每月2000元、1000元、800元的标准发放为期3年的生活补贴。为2023年以后毕业且在锦州市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博士、应届硕士和本科生,按每月700元、500元、200元的标准发放为期3年的居住补贴。

  锦州市全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2025年底前,设立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获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展。支持国家部委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在锦州市落地,符合条件的免于评审,直接纳入市级人才项目予以经费支持。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毕业3年内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在锦州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成功申领锦州市创业担保贷款的,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组织开展“辽宁省青年见习岗位拓展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每年征集一批高质量见习岗位,组织300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按规定落实见习补贴、就业见习示范基地一次性奖补等政策。

  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用于市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和符合条件的急需紧缺青年人才。稳定从高校毕业生考录公务员规模,继续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分急需紧缺专业招聘市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完善“优生优选优培”岗位设置。加大市直教育、卫生系统招聘高校毕业生力度,稳定基础教育教师和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招聘数量,逐步扩大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开发基层就业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在社区或街道设置公共服务岗位,招募150名应届毕业生,参加公益性基层服务工作,服务期限3年,工资标准为最低工资标准的150%,期满后自主择业,可按应届毕业生条件参加锦州地区事业单位招考。在全面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基础上,简化高校毕业生及其配偶、子女、父母落户办理流程,完善与户籍相配套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机制。

  产业引才

  让更多人创业圆梦

  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创业锦州、扎根锦州、圆梦锦州。今年,锦州市着力打造先进产业集群,在加速人才集聚上实现新突破。围绕“锦州市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等先进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加速创新型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主导产业培育领军企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努力打造企业创新联合体,有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承载人才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支持掌握核心技术、项目符合锦州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并具有市场化、产业化前景的科技人才团队创办科技型企业,三年内给予总额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实施科技企业育苗工程,对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纳入高企申报备选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每户20万元后补助,重新认定的给予每户5万元后补助。对新认定的瞪羚、雏鹰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5万元后补助。每年择优认定10户“爆双深”企业,并一次性给予20万元后补助。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60家,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00家,培育“爆双深”科技企业4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过100家。

  锦州市加速构建产才融合平台,在推进产业升级上实现新突破。支持太和区科创城等县域产才融合平台建设,打造集科技孵化、中试基地与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科创中心。突出企业承载创新人才主体地位,围绕“6+1+2”重点产业、33条关键产业链打造人才“蓄水池”。推进构建以企业为“盟主”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60家以上,新设立专家工作站和联系点5个。开展创新创业系列人才活动,鼓励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参加“双创”活动,打造具有锦州特色的“双创”品牌,支持获奖项目成果转化。

  环境留才

  拿出真金白银营造人才生态

  锦州市着力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在营造人才生态上实现新突破。整合人才公共服务事项,优化人才政策兑现流程,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人才服务平台,全面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设立“锦绣英才卡”和“锦绣学子卡”,扩大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政策适用范围,高层次人才父母、配偶、子女同等享受就医和预约转诊绿色通道,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主动健康保障机制,组织专家健康体检和休假疗养。

  加快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每年支持10名左右40岁以下,在锦州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或重点攻关课题,具备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每人10万元科研经费和5万元奖励。推动“兴锦人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带土移植”优秀人才团队项目向青年人才倾斜。支持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各级各类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重大平台基地、重点攻关课题负责人和骨干,原则上不低于50%。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人才、项目执行期内的“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可直接评聘到正高级职称。

  着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在产学研用协同上实现新突破。每年春、秋两季开展“市级领导进高校 集聚人才促振兴”活动,通过宣传推介、双向对接、上门服务,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引进符合锦州市产业发展的人才、项目和团队,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留锦来锦就业创业。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上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切实解决企业引才育才留才方面的问题。鼓励驻锦州高校面向经济“主战场”,设置符合锦州市“6+1+2”产业发展需要的相关学科专业。支持企业根据专业人才需求,与驻锦州高校签订委托培养合同,“量身定制”专业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市之基、发展之要、振兴之本。锦州市锚定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兴锦人才计划”落实,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主线,拿出态度上的真心实意,拿出措施上的真招实法,拿出政策上的真金白银,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用力,形成一个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舍不得走的环境。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参与锦州振兴发展,为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